# 为什么要做多时段或全时段餐厅?
从消费需求来说,餐厅逐渐发展成多时段经营或全时段经营,更多的是消费行为改变驱使的。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,一日三餐用餐时段的界限划分不再清晰,不同的消费人群(特别是年轻群体)有不同的生活规律, 碎片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,很多餐饮美食也突破了消费时段的限制,变成了可多时段供应的餐饮品类。
从商家的角度来说,想要满足消费人群在不同时段的需求,自然要转变经营方式,做一个能多时段或全时段经营的餐厅。在房租成本节节攀升、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大环境下,餐饮创业者适当延长或扩充经营时间,实现多时段或全时段经营,可以均摊成本,吸收流量,聚集人气,增加营收,是创收增收的一个有利突破口。
传统餐饮门店的营业时段主要集中在中午(11:00~14:00)和晚上(17:00~21:00),这段时间内门店的接待能力通常是处于饱和状态的。但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时间内,人员、门店都是处于冷清或休息状态,可以说是对人力、房租和时间的浪费。而不论餐厅门店大小,正餐时段的接待能力都是有上限的,即使厨房出餐效率再高、前厅翻台再快,正餐营业时段的容量提升空间也十分有限。另外,疫情长久以来的影响甚大,单纯依赖正餐时段,固守原先的经营模式,门店营收增长态势并不会乐观。
为提升门店营业能力,实现营收持续稳定增长,我们需要纵向提升餐厅接待能力,用不同的产品组合去迎战不同经营时段、去满足不同消费需求。比如扩增早餐时段、上午茶时段(早午餐时段)、下午茶时段、宵夜时段,甚至是24小时餐厅(白切黑复合业态)等。
# 做多时段或全时段餐厅要注意什么?
01 设置更合理的营业时间。
合理优化设置营业时间要从多个角度去着手,比如门店所在商圈类型、门店主营产品品类、店铺人员接待能力、以及同品类竞争对手等,延长/扩充经营时段一定要合理,要根据门店自身能力大小,来控制营业时间的长度/跨度。
过分拉长营业时间,服务(排班、布场、保洁等)、产品、效率(备料、制作、出品等)等各方面无法匹配,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过多,产出能力跟不上或客单量上不来,人员精力跟不上,成本和收益是不匹配的。
时间久了,门店甚至可能会流失部分老消费群体(产生怀疑、信任崩塌)。打造多时段或全时段餐厅,并不是简单的搞噱头,吸引人气、增加流量只是手段,创造增加营收才是餐厅的终极目的。
02 产品线要丰富更要适配。
非正餐时段的产品组合要符合既定时段的消费需求,不能自嗨式随意延伸产品线,不能盲目增加与门店既定风格(消费场景)不匹配的其他品类。消费者不会为“你”去改变消费习惯,我们要迎合消费者在不同时段的消费诉求。
比如早餐时段的消费场景,出餐速度要快、餐品质量要好、价格不能过高。毕竟大部分现代人的早餐时段是比较匆忙的,多半在赶路的过程中解决早餐,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社交、去休闲。
建议选择成本相对不高、制作工序简易、出餐速度快、口味较好的产品,以高毛利产品为主导,融入不同的产品组合,更易为门店引流积攒人气、创造可观利润。
03 充分尊重地域饮食习惯。
一个品类在不同城市之间,消费时段和口味偏好是会有所不同的,这跟不同地域的消费者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,所以在延伸产品线时要做好市调,在不同的时段推出更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。
比如宵夜时段,炸物、烤食、可乐、啤酒等是更为合适的。但如果加在早餐时段,就不会成为消费者的选择。不论是主推产品,还是延伸产品,其口味偏好都要更贴合当下城市的消费习惯,或清淡、或重口、或甜口、或嗜辣等,针对性调整产品口味及比重。
另外餐饮品类的组合搭配方式也不是固定的,也需要因地制宜,在一线大城市的经营法则,并不一定适用于下沉市场,直接套用风险甚大,我们必须做出改变,入乡随俗,叠加不同业态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餐饮人也要做出改变, 对于多时段经营还是全时段经营,也不能一拥而上。理性确定门店定位(场景力、产品力)和经营模式,适当地延长经营时间或扩增经营时段,适合自身的才是最好的,才能走得更长远。